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猎奇八卦 > 正文

为什么嫦娥要奔月

  射日的英雄羿,在射落天上的九日、杀死沙面地上的猛兽妖魔之后,为求取不死之药,朝西北昆仑山的方向行进。到了昆仑山之后,他见到了西王母,西王母长着老虎的牙齿,豹子的尾巴,佩戴五行玉器,每当晨昏之时,立于山头,狂撕吼叫。她的身边有三只青鸟,专为西王母取食。

  

 

  西王母知道羿的来意,为了奖励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,西王母立刻取出不死药慨然相赠。羿拿到仙药之后,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,他有一个妻子名叫嫦娥,二人十分恩爱,无话不说。羿把仙药的事告诉了妻子,嫦娥听说吃了仙药就可以羽化登仙,长生不老,她就背着自己的丈夫,偷吃了西王母的药,果然奇迹发生了,嫦娥觉得身子越来越轻,最后双脚离地不由自主的飘出窗户,冉冉上升。飘到半空的时候,嫦娥想起现在背弃了丈夫,一定会被天上的诸神责备和嘲笑,不如飘到月亮上去,在月宫暂且存身,可是等她到了月宫才发现那里十分冷清,空无一人,她在漫漫长夜中品尝着孤独和悔恨的滋味。

  

 

  唐代李世隐的《嫦娥》一诗:

  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

  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

  意思是用云母制成的屏风在烛光下伸展出一条幽深暗淡的影子,长河逐渐倾斜,启明星也下沉,广寒宫的嫦娥啊,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仙药,如今落的处于碧海青天之中而夜夜心寒。

  

 

  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,是合家团圆,燃灯赏月的日子。

 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到宋代,中秋赏月之风更盛,每逢这一日,“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。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,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等古迹。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,他们登楼揽月、泛舟邀月,饮酒赋诗,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。如杜甫《八月十五夜月》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;宋代文豪苏轼,中秋欢饮达旦,大醉而作《水调歌头》,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。直到今天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。

  兔子?

 

展开全文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