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上,最早出现“太监”一词,是在唐朝唐高宗时期。实际上最早的“太监”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宦官。
宦官就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,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、君主及或家族役使的官员。宦官又称阉人、阉官、中官、内官、内臣、内侍、内监等。那时候的宦官,也就是唐朝时期所改名的太监,只是用词不同而已。历史上第一个太监普遍认为是秦朝人物赵高,有人认为是战国末期秦国人物嫪毐,也有人认为是是春秋时期齐国人物竖刁。
早在先秦时期,宦官制度兴起。那时候,宦官由身分卑贱的人、处以宫刑的罪人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充任。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,对我国许多朝代政政治局面产生着重大影响。秦汉时期,秦始皇将宦官交由少府管辖。西汉初年,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,抑制宦官势力。汉高祖后,宦官势力又开始萌芽。到东汉时期,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担任。他们负责传达圣旨和掌理文书,左右皇帝视听,同时皇帝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外戚势力,引起宦官专政局面。唐朝前期,唐太宗吸取前朝经验,对宦官实行严格管理,规定宦官最高官衔为三品,数额也大大得到限制。唐太宗后,宦官势力再次崛起。
唐高宗时期,开始把宦官更名为“太监”。太监专政成为中、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。宋代也设内侍省,由太监主管。但宋代太监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。明清时期,太监的势力和权力尤为猖獗。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,才真正结束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,太监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这么说吧,起初“太监”只是高级宦官的职位,到了清代所有宦官都被称为太监。
在隋唐以前宦官有很多称呼比如:中宦、宦官、宦者、内侍、内宦、中涓、内竖、中贵人,中常侍,等。
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。
【十常侍之首张让】
“太监”这一名称,在唐高宗时,改殿中省为中御府,以宦官充任太监,少监。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被称为“太监”。
辽国,《辽史·百官志》载,南面官诸“监”职名中,有“太监”之称,但在具体称呼上,仅称监,如太府监。
明朝时,宫廷内设二十四衙门,衙门中的高级宦官被称为“太监”。比如掌印太监,秉笔太监。
比如,魏忠贤就是秉笔太监。
【魏忠贤】
清朝时,“太监”成为宦官的专称,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,隶属于内务府。
【李莲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