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历史趣闻 > 正文

历史上有没有八王议政(八王议政十三爷救雍正)

《雍正王朝》中所讲到的八王议政其实是努尔哈赤定下的“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度。“和硕”在满语中是“方面”的意思,而“贝勒”则是满清初期由贵族的统称。努尔哈赤搞的“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度其实就是满洲八旗八个旗主共同商议国事。

下面介绍一下“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度,其实就努尔哈赤本人来讲,这个制度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。其主要背景就是努尔哈赤苦于后金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夺汗位,导致努尔哈赤两次选定继承人的计划都失败了,他决定接受教训,改革政治制度,实行八大贝勒共理国政的体制。

本来,努尔哈赤打算立长子褚英为继承人,但褚英为人心胸狭窄,又心术不正,最终被努尔哈赤处死。褚英死后,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和四子皇太极都想继承汗位,努尔哈赤本人准备让代善嗣位,并有意培养和树立他的威信。凡努尔哈赤不在时,军政事务皆由代善处理。此时,大福晋看到代善即将继承汗位,便倾心于他,几次到代善那里卖弄风情,并做出了苟且之事。努尔哈赤得知后大怒,从此疏远了代善。

褚英和代善的下场并没有阻止其他贝勒们争夺汗位的步伐,他们各行其事,互相攻讦,搞得努尔哈赤很是头疼,而他又一时不能选出称心的继承人。努尔哈赤活着的时侯,除了他,任何旗主都没有这个能力和威望去领导其他七个旗主,因此,努尔哈赤担心他一旦死去,八旗旗主会因为争夺汗位导致分裂。为了保证其家族对后金政权的绝对控制,他决定施行“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度。为此,他于天命七年(公元1622年)三月三日,向众贝勒下口谕道:“以若人为君,惧其尚力自恣,获罪于天也。且一人纵有知识,终不及众人之谋。今命尔八子,为八和硕贝勒,同心谋国,庶几无失。尔八和硕贝勒内,更择善者立焉。若入以见君,勿一二人见,其众人毕集,同谋议以治国政。”

“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”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,

第一,赋予八和硕贝勒决定后金军国大事的最高决定权,限制了新汗的专制权。

第二,推举和罢免新汗的权力,努尔哈赤在口谕中规定,在他身后,新汗需在“八和硕贝勒内,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,嗣朕登大位,若不能受谏,所行非善,更择善者立焉”。这就是说,新汗的继立是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出来的,而推举出来的新汗也不是终身不变的。

第三,不许新汗与八和硕贝勒之间私下密谋军国大事,凡遇军国大事须公开共同商议解决。

努尔哈赤这个设想是好的,希望用民主、公开的形式由八位旗主推选汗位的继承人,但这八个旗主各恃功劳,互不服气,谁也不肯居人之下,因此,这个制度只会促使后金统治集团更加分裂,早晚会被推翻,也注定不会长久,果然在皇太极继位后,就即行废止了。

中国历史上的确有过类似于八王议政的情况。主要存在于游牧民族组成的政权中。其实质就是少数皇亲贵胄组成的类似于“议会”的形势,商讨国家大事,包括推举最高领导人。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议政的几个人手中是一大特点。

最著名的当属努尔哈赤建立的八王议政制度。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,根据形势的发展废除了原始的奴隶制建立了以宗亲为旗主的八旗制,又相继设置了议政大臣等,这些人形成了八王议政制度的雏形。

雍正当然手握兵权,紫禁城的禁卫军,以及保卫北京城的八旗以及绿营部队,都听雍正的命令。而且如果八王爷真的带领自己的死党逼宫的话,只要雍正下圣旨,只是北京的军队就能挫败八王爷的逼宫阴谋。清朝前期皇帝可以说都是牢牢地掌握兵权的,对兵权一点也不放松,所以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八王爷逼宫的事情,因为八王爷也知道,逼宫不但杀不了雍正,相反是自寻死路。

展开全文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