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王议政其实是清朝前期的一种讨论政事的方式。前期家族凝聚力的体现我们知道,清朝是在关外生活的少数民族,但是努尔哈赤势力扩张之后,想进一步入主中原。
这时候必然面临的一个情况就是怎么才能收揽人心,让所有人的劲往一处使,所以设立了这么一个“八王议政”。
因为当时的清廷已经有一定的势力,所以称之为八王。但其实讲得通俗一点,类似于当下的“家族企业”。
在事业发展的初期,一家人全部参与进来,毫无疑问这是比用外人要更靠谱,也更有凝聚力的一种手段。
因为血脉相连,在创业的阶段,总不至于相互折损利益,因为以家族为单位,可以说是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所以“八王议政”的成员,几乎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、子侄,真心都是一脉相承的家人,这对清廷前期确实是很有作用的呢。
后期影响政权的毒瘤
倒是发展到后期,“八王议政”就失去了最初的模样。
标志性的事件,是多尔衮凭借自己对当时的影响,用顺治帝福临,替换掉了当时的皇长子豪格。
这时候已经成功入关,也可以说是江山初定,而历经两代人之后,血脉关系开始变得疏淡,利益开始凌驾于亲情之上。
所以迫切的需要实行君主集权,就是将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的手里,因为在坐稳江山之后,若是继续实行“八王议政”,那么必然面临的结果就是“各怀鬼胎,各自为政”那么,也就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。
所以顺治帝基本废除了这一种制度,虽然各位王爷还在,但是已经没了参政的权利。
总结
纵观清朝发展,当时努尔哈赤设立“八王议政”,毫无疑问是极具眼光的一件事,很好的凝聚了家族的力量,让人心彻底的归一,进而也让清廷铁骑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。
而顺治帝取消“八王议政”,也是很明智的选择,如果坐稳江山之后,还不废除,那么必然面临的结果就是:君不君,臣不臣,处处掣肘。
感谢您的阅读,我是怪哉书虫,欢迎关注和留言!
在《雍正王朝》中有一个高潮,雍正继位后,允禩不甘心失败,联合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一同逼宫,,其所提出的理由。即所谓的“八王议政”。最后在胤祥的力挽狂澜下,雍正才得以保全。但是这个“八王议政”到底是什么呢?到底什么是“八王议政”。
在天命七年,努尔哈赤建立了“八贝勒”的议政方案,主要内容为;继承努尔哈赤为国主者,若不听取八王之言,不行善道,则八王可以更换(Sindaha,意为“放置”“任命”)新汗。新汗与八和硕贝勒并肩齐坐,共同受国人朝拜。二、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。这一点与努尔哈赤时代有所不同。努尔哈赤在位时,遇到大事虽然也与八贝勒、五大臣等人商议,但是有最终决断权。各人提出的建议如果符合努尔哈赤心意,则予采纳;如果拂逆努尔哈赤的心意,哪怕诸贝勒大臣们一致坚持,努尔哈赤也可以置之不顾。而在“八王议政”的情况下,新汗必须听取八王的意见,如果拒绝的话,八王可以将汗废黜,另选听话之人为汗。
八王有共同断案、做出裁决的权力,等于说把生杀予夺的刑法大权从汗一人的手里分散到了八王的手里。同样八王有权授予官职,任免各旗将领。所说的八王议政。它的出现是为了巩固皇权,同样它的消失也是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