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其说司马懿怕曹丕,倒不如说司马懿怕的是整个曹氏家族。并且司马懿根本没有反叛曹丕的心思,在曹丕掌权时期,司马懿之所以不谋反,一方面在于其并不想当时就将曹氏家族扳倒。另一方面,凭当时的实力,他是无法与曹丕相抗衡的。再加上是曹丕重用司马懿,司马懿才得以有出头之日。因此,司马懿对曹丕是十分感激的,因此并不会谋反的心思。
一、司马懿无力反抗曹丕
虽然司马懿在年龄上虚长曹丕几岁,但是曹丕是曹操极为重视的继承人。从曹丕小的时候起,曹操对曹丕的历练就非常残酷。而这几十年下来,曹丕无论是在官场的经验,还是战场上的阅历都比司马懿要多不少。而司马懿虽然聪明,但是其才能主要体现在排兵布阵上,无论是在战争实操还是实践中的政治策略上,司马懿都是无法与曹丕匹敌的。
更不用说当时的江山是曹氏的天下,曹丕背后的曹氏家族枝繁叶茂,并且根基深厚,司马懿根本没有动曹丕的胆量,也没有那个能力。彼时的司马懿全身心都投入在讨好曹丕以得重用的心思上。只有被曹丕重用,司马懿才能够有出头之日,才能够在诸多同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从而获得财富来养活自己的家人。因此,其对于曹丕的位置根本没有觊觎的心思。
而曹丕虽然与司马懿之间较为和睦,但是凭着曹丕的城府,他对司马懿一直是有戒心的。司马懿只得通过全心全意顺从曹丕来使得自己博得曹丕的信任,作为当时掌握重权的曹丕来说,他是不会允许有野心和谋叛之心的人呆在自己身边的。
二、曹丕信任司马懿
而另一方面,曹丕对司马懿是十分信任的。曹丕在掌权之前就与司马懿一同合作了,并且时间不短。同时,正是由于曹丕的慧眼识珠,司马懿才得以在朝中手握重权。因此,司马懿十分感激当年曹丕的出手相助,根本没有想过要扳倒曹世家族。因此司马懿对曹丕十分敬重,也尽心尽力的辅佐曹丕继续实现他的野心,开辟更大的事业。
凿壁偷光这个成语,想必很多人都听过。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匡衡,匡衡由于家境贫寒,但是想要利用夜晚的时间读书,而他由于负担不起灯油,只能借着邻居的灯光来背诵白天所看的书。这个成语的精神让许多人非常感动,但是匡衡本身的结局并不好。据称,匡衡由于在后期欺君罔上,而被皇帝削了爵位,收回其旗下的封地,匡衡也被贬为了平民。
一、匡衡身居高位私吞封地
匡衡,凿壁偷光的主人公,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,并且天赋异禀,因此在诗文上有着不小的成就。无论是背诗还是解析《诗经》,匡衡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,有着非常高的鉴赏水平。因此,汉元帝非常喜欢匡衡。在其成功登基之后,汉元帝便一直给匡衡非常高的官职,匡衡甚至一度做到过丞相的职位。
汉元帝甚至还为其封了爵位,给了他乐安猴的位置,赐给他封地,让匡衡在封地内享有六百余户的领地。本以为匡衡今后的人生会十分顺利,并且坐享荣华富贵,十分美满。但是没有想到,就是这次封地使得匡衡葬送了自己的前途。负责衡量和划分封地的官职人员在划分封地的界限时出了错误,使得匡衡的封国内多出了足足上百亩的区域。
而明知道封地划分出了错误的匡衡,本应该如实向朝廷上报,让有关人员将这些封地收回。可是匡衡被财富蒙蔽了心智,想着将错就错,将这些封地收入了麾下,而没有告知任何人。在封地内的官员,也知道划分人员犯了错误,但是由于当时匡衡位高权重,再加上有上面的压迫,许多小官员都不敢向朝廷上报,也不敢做得得罪匡衡的事。
二、匡衡私吞行为被告发
而就在匡衡坐稳乐安侯后不久,有人向朝廷告发的匡衡擅自将不属于他的封地私吞的行为。虽然匡衡当时有着非常高的职位,并且也深得汉元帝的喜欢 但是作为皇帝的汉元帝,本身最为欣赏的不仅是匡衡的学识,也是其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。没有想到他人所反映的匡衡与其表面的正人君子并不同,而皇帝也非常讨厌这种欺君罔上的行为,因此便立即削去了匡衡乐安侯的爵位,并且将他的所有封地都收归了朝廷,罢免了匡衡的职位,将其贬为了平民。